“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桥的运行安全。各城市应尽快完成城市桥梁的安全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到2015年,力争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专家说
依靠连续性信息 管理城市桥梁安全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李健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资料显示,2001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共投入438.8亿元,改造危桥21610座,对于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在各个层面都有收效显著的大动作,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
尽快完善城市道路规划,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尽可能使过境公路绕城而过,避免因桥梁功能不清造成的安全隐患。
我国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已较为完备,许多大中城市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如重庆、武汉、南京、广州、杭州等桥梁数量较多的大城市,对于桥梁养护管理更加重视,责任归属、检测频率、应急预案更加明确和完备。
但部分城市,对于兼有城市交通和公路过境功能的桥梁,划分不清管理责任。由于此类桥梁要满足城市交通的美观和功能需要,截面通常较纤细,刚度相对薄弱,在过境重载车辆长期、反复作用下,容易产生结构安全隐患。此外,桥上小轿车、大货车、公交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近年来的事故和检测数据均表明,这类桥梁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重点加强对此类桥梁的安全监控和维修加固,并尽快完善城市道路规划,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尽可能使过境公路绕城而过,避免因桥梁功能不清造成的安全隐患。
充分利用连续性信息发现桥梁状况劣化的特征和规律,实现对桥梁的安全控制,才是桥梁信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要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近年来,桥梁管理系统在公路桥梁上已经普及,在城市桥梁管理中也开始广泛应用。无论是区域(路网)级还是项目单体的桥梁管理系统,都实现了桥梁的基本信息和历次检测数据、图形等信息的录入,也具备桥梁评价和预测模块。但多数管理者都把电子化看成是一项任务,用其替换纸质文件存档后又“束之高阁”,因此,从使用情况看,真正达到系统期望意义的微乎其微。想改变这种现状,管理者和检测者应提高对电子化管理的认知程度。
信息化的关键功能之一是让检测数据连贯可分析。如果对历次检测信息仅是机械录入,使重点信息在时间线索上缺乏连贯性,对典型病害的关注缺乏连续性,对原因推断和辅助性检查缺乏重要信息标识,就无法建立起准确的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在桥梁管理系统的使用中,信息的录入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充分利用连续性信息发现桥梁状况劣化的特征和规律,实现对桥梁的安全控制,才是桥梁信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要做到城市桥梁检查的智能化,就必须在建设时修建方便快捷的养护检查通道,预埋传感装置。
城市桥梁的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测经常受到繁忙交通的干扰,专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进行智能、快速的检测,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源在于建设时缺少预留的检查通道,缺少在结构的关键位置预埋传感装置,造成后期检查的诸多困难以及隐蔽位置的无损检测难以开展。
要做到城市桥梁检查的智能化,就必须在建设时修建方便快捷的养护检查通道,预埋传感装置。对于已经建成的桥梁,也不宜每次都动用大型检测车搭建支架检测,而应鼓励“一劳永逸”的补建检查通道方式,在大修中择机预埋传感装置,从而真正提高检测效率。
加大城市桥梁建管养成套技术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速度,加强对一线养护管理者的培训。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城市危桥改造力度。迫于繁忙的交通压力和群众舆论,管理者对于危旧桥梁很难实现快速彻底改造,而技术和装备的缺乏也做不到快速与零干扰或者少干扰的改造。由于城市桥梁经常会遇到火灾或者撞击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材料工艺以及常规的装备都无法满足快速和干扰小、污染少的改造要求,所以,必须加大材料工艺和大型装备技术研发力度。
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状况良好,但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强桥梁安全的管理固然重要,更应加大城市桥梁建管养成套技术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速度,加强对一线养护管理者的培训。
城市经验
构筑信息化、精细化的城市路桥安全运行防线
——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严炯浩访谈
□董晖 本报记者 王赤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越江设施为骨架的中心城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十一五”以来,加之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调整城市布局、功能转型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和机遇,上海新建、开通了中环路、越江隧桥、外滩隧道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三环十射”的城市快速路网基本形成。
作为中心城区已经基本建成城市路桥交通网络的城市,上海在城市道路、桥梁日常管理和设施改造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将如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严炯浩。
健全法规制度,确保建管养有章可依
记者:面对设施量如此巨大的城市道路和桥梁,近年来,上海在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方面有何成功经验?
严炯浩:上海较早就着手规范各项法规和管理制度。10年来,逐步建立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等一大批的法规、制度。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1月1日起,上海施行第三次修订的《上海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发布了《上海市城市道路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调研起草了一批规范性文件,为立法立项做好前期储备。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城市道路、桥梁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记者:据我所知,上海早已建成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综合平台,如何及时准确掌握桥梁的运行状况和动态发展趋势,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严炯浩:近年来,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进程,我们不断完善城市道路、桥梁辅助决策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发挥检测评估在养护维修决策中的科学指导作用,实现设施的全面评价。
截至2012年年底,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系统共覆盖上海城市道路4636公里,面积9910万平方米,城市桥梁2151座。依托道路、桥梁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了对全市道路、桥梁的每年定期检测评估,通过道路动态数据采集,全面了解路基路面的质量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分析评估报告。通过对桥梁检测评估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握各类桥梁的安全状况等级,确保桥梁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近几年,上海城市桥梁状况指数不断提高,危桥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桥梁辅助决策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除定期安全检测以外,上海的城市桥梁如何达到巡查精细化、检测全覆盖?
严炯浩:我们的城市桥梁养护检查分为五类:一是日常巡查,每天1次进行桥梁外观检查;二是经常性检查,每月对桥梁主要部位检查1次;三是每年1次常规定期检查;四是结构定期检查,即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桥梁进行周期性检查,对桥梁作物理、化学性能评价;五是特殊检测,对特定桥梁(D、E级桥梁)、或根据需要对桥梁进行物理、化学性能、承载能力评价。
通过日常巡查、经常性检查、常规定期检查、结构定期检查、特殊检测制度,对各类常见病害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对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快速处置。巡查和检测的全覆盖,为保障城市桥梁的安全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强化市区协作,力求建管养优质高效
记者:上海市中心的城市道路、高架桥、越江桥隧等设施数量较多,在养护管理和维修改建方面如何分工、相互协作?
严炯浩: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在市、区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市属快速路、黄浦江越江设施、苏州河桥梁等设施建设改造形成了以市为主体、区(县)配合、重大工程统一协调的建设改造模式;区属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则充分发挥各区积极性,形成了以区为主体,市级引导、补贴的模式。
去年,苏州河江宁路危桥改建工程就是在市、区协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下完成的。开工前,市、区各相关单位加强协调、充分沟通,全面细致地落实了公交改线、交通组织方案审批及镇坪路桥改造等一系列前期配套工作。施工中,建设单位采用人性化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老桥拆除过程中,增设了声屏障进行隔离,减少噪声扰民;老桥拆除后的物件用绿色纱网覆盖并配合洒水减少扬尘……同时,公开施工信息,与工程所在社区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此外,还通过集约化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工序,使得工期牢牢地压缩在一年内,刷新了苏州河桥梁建设进度的新纪录。
积极探索创新,构筑建管养全新模式
记者:《意见》的颁布,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上海在这方面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严炯浩:未来5至10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将在重视历史风貌保护的前提下,继续贯彻“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上海市路政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以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为重点,以信息化为目标,建立职责更为明确、管理更为规范的城市道路与桥梁建管养新模式。
——将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桥梁信息化管理模式。以PMS(路面管理系统)、BMS(桥梁管理系统)为核心,形成城市道路和桥梁检测、分析评估、制定计划、实施对策的科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整合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形成以常规定期检测为核心的安全受控机制,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
——将进一步明确城市道路、桥梁养护管理单位职责。落实养护维修管理责任,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的常态化运行提供稳定资金保障,明确市、区政府在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加强市对区主次干路、区管城市桥梁危桥改造、城市桥梁结构定期检测等资金的引导,并加大针对性补贴力度。
——将进一步加强对区管城市道路、桥梁的监管。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将加大对开发区、居住区、工业园区及镇区管理的城市道路、桥梁的监管力度,加快城市桥梁专业管理队伍建设,确保城市道路桥梁运行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