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4000万平方米建筑尚待抗震加固 |
作者:jinyijiagu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4-8-12 8:51:17
点击:1071
|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2008年以来,一次次破坏性地震夺去数万同胞生命的同时,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也在不断经历考验。
汶川地震后,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大陆已经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而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缺震突出,中小地震活跃。
从2009年开始,北京先后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园舍抗震加固、城镇既有房屋建筑抗震鉴定及老旧住宅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工程。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北京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设防烈度将至少达到8.5度,主要结构会达到9度。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要基本完成城镇老旧房屋的抗震加固改造。
专家表示,在科学家尚不能完全准确预报地震信息之前,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未雨绸缪,对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发展来说,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一项基本国策。
2015年底前完成老旧小区抗震加固
2012年,北京正式启动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根据此前的摸底调查,北京共有585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需要进行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按照北京的计划,此项工作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
据记者了解,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分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节能改造和简易楼拆除等类。其中,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工程配套不全的小区,将进行节能改造、平改坡、热计量改造、防水粉刷等工作。而1980年前建成的老旧房屋则进行抗震鉴定,对不达标的老旧房屋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改造。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苗启松告诉记者,北京大约有4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需要进行抗震设防,这些建筑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其中约1700万平方米是住宅楼,其余是公共建筑。
苗启松参与了最新修订的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起草,也是《北京地区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细则》主要起草人之一。
房屋建筑没有进行抗震设防意味着什么?苗启松解释说,当发生6级地震,如果震中就在北京,那么这些房屋倒塌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老旧小区改造这项工作起步有点晚,但推进的步伐很快,尤其是今年。”北京市地震局研究员徐平表示。
不过据记者了解,由于牵涉改造资金数量大,安置房数量不足,以及简易楼多位于密度较大平房区或坐落于规划中的道路、绿地上等原因,老旧小区的改造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困难。
除老旧小区外,从2009年开始,北京即先后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与此同时,北京市地震局、地勘局也开展了北京市活动断裂探测与监测工作。
2010年4月1日,北京市专门针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地方标准——《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正式实施。其中大型商场、电影院、医院病房、中小学教室等重点场所,进行抗震加固后,抗震设防标准须超过8度。
徐平告诉记者,北京的公共建筑,尤其是体育场馆,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已经做了排查和加固,基本上完成了。而医院等公共场所,大量都是设防标准以后的建筑物,老建筑很少。苗启松说,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医院约有100万平方米。
学校主体抗震设防烈度达9度
汶川8.0级地震,瞬间夺走了近7万个鲜活的生命。
事实上,汶川地震后,从中央到地方,科学地防震减灾、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这是1998年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10年以来的首次修改和完善。当年,住建部还组织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中5000余名学生遇难,也暴露出我国中小学校舍安全的隐患。
修订后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所有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
北京市教委基建处副处长冷传才日前向记者表示,北京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作已按计划于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北京除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0.15g)外,其余区县均为8度(0.20g)。需要说明的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抗震设防烈度仅针对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建筑。
徐平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北京市中小学校舍经过抗震加固后抗震设防烈度将至少达到8.5度,主要结构会达到9度。
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财力的大量投入。据了解,全国校安工程自2009年4月启动以来,中央共安排专项资金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500多亿元。
而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按计划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苗启松告诉记者,以北京老旧小区抗震加固工程为例,每平方米的造价估计在3000元左右。
专家:东部地区目前未进入地震活跃期
北京市位于华北、山西和张家口-渤海三个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是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在地震专家看来,北京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工作,一方面是防震减灾、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与北京面临的地震形势有关。
北京市地震局研究员徐平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大陆已经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活动的主体地区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近几年接连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等也都验证了此观点。
东部地区自从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中强以上地震有所缓解,这个缓解期大家公认为2~3年,从现在看,缓解期已经趋于结束。目前对我国东部地区来说,可能会进入一个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期,但目前还没有进入。
除北京外,首都圈地区还包括天津、河北的部分地区。
从历史上看,首都圈地区地震还是很活跃的,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近10万人伤亡)、1976年唐山7.8级地震(超过24万人遇难)以及多次6级以上地震。近年来,首都圈地区发生的地震强度多为5级左右,4~5级地震活动与正常年份比,相对较少,也称为有缺失。
专家认为,近年来,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缺震情况突出,中小地震活跃。所以,充分吸取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等的教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义就非常重大。
“首都圈地区历史上有过破坏性强的大地震,而目前地震预报还不过关,即使今后地震预报过关了,人员、财产损失会减小,但仍不能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不被破坏。所以,对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发展来说,抗震加固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一项基本国策。”徐平说。
据专家介绍,受政府财力所限,国内外的惯例是按照建筑物功能的重要性安排抗震加固的优先顺序。
“抗震加固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建筑物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就能保证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徐平说。
地震区划图是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规划和选址的依据,也是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编制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按照中国地震局的计划,原计划将于去年对外发布然后实施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已经基本定稿,但还没有正式公布。此前的2012年底,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征求意见稿已经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
有专家向记者透露,相比第四代区划图,新区划图中不少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将会提高。以北京为例,70%的区域要求8度设防,而此前的第四代要求8度设防的区域不足50%。
据了解,现行的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还有按照6度烈度设防的区域。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学界,专家普遍认为应把全国范围设防烈度都提高到7度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