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徐晶晶)为应对突发事件,北京市急需对一批建筑年代久远的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安全加固。市属医院抗震级别需要全面升级。昨日,市政协委员、卫生局原副局长于鲁明呼吁,全市医院应依据级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施工。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此后,很多地方都对学校和医院进行了抗震加固。于鲁明委员介绍,本市很多大医院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与新的抗震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条件成熟获批后,市卫生局将对市属医院完成新一轮加固,全市层面将根据医院级别进行不同程度施工。
另外,卫计委最近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而北京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很多医院床位严重不足,甚至还需要进一步扩建,市卫生局如何去协调这项政策与现实情况?对此,于鲁明委员解释说,北京并不是一刀切地严控规模,而是在五环以内严控。医疗资源规划仍然是按照人口规模配置。在本市新版“就医地图”中,五环内将不再新建大型医院。城区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将向郊区转移。考虑到三级医院整体搬迁成本高、影响涉及面广、配套设施需求大、历史文化留存等因素,仅对极少部分医院实施整体搬迁。